2014年3月13日星期四

学者提出新定位 邱菽园是文人报人也是文化推手

@谢燕燕 2014年03月09日
新加坡早期著名文人、诗人兼报人邱菽园其实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角色——文化推手。

本地文史研究者姚梦桐从新加坡战前美术史的角度切入,指出邱菽园在推动本地美术发展方面,也扮演重要角色。

新加坡早期著名文人、诗人兼报人邱菽园(1874-1941)在武吉布朗静静躺了73年后,他以“处士”自居的墓园,即将在星期三(3月12日)起坟,让位给新道路。邱菽园的骨灰将由后人安置到光明山普觉禅寺。

另一方面,国家图书馆纪念“新加坡重要先驱作家”系列展览之一的《浪漫与革新:南侨诗宗邱菽园》展览,目前还在国家图书馆7楼及8楼举行,将展至今年5月18日。

再次聚焦这位传统文化人时,发现他其实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角色——文化推手。本地文史研究者姚梦桐(67岁)从新加坡战前美术史的角度切入,指出邱菽园在推动本地美术发展方面,也扮演重要角色。

姚梦桐2月22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公开讲座,谈“邱菽园与新加坡战前美术”时指出,邱菽园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,曾对当时相对寂寥冷清,被喻为“文化沙漠”的新加坡文化景观做出重大贡献,特别是填补和丰富了我国早期美术史。

常接待旅居星洲文人墨客

他的研究显示,邱菽园除了写得一手漂亮书法,懂得绘画和篆刻,更重要的是经常接待、举荐那些路经此地或旅居星洲的文人墨客,在报章上为前来卖字的各地书法家代订“润格”(标出书法规格和价码),是本地早期书画坛上的核心人物与推手。

姚梦桐1985年曾花三个月时间,在邱菽园外孙王清建家中翻阅和研究邱菽园所留下的书画诗稿。当他把这批珍藏与旧报章史料放在一起比对时,便勾勒出邱菽园作为本地美术推手的重要角色。

退休前任职于教育部课程发展署的姚梦桐,曾在1992年撰写《新加坡战前华人美术史论集》,由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出版。

他不久前受访时说,他曾在《天南新报》读到“朱笺金泥”,起初不了解那是怎么一回事,只知道邱菽园在福建时,想把一本“朱笺金泥”的书帖刊印流传。

当他在王家看到邱菽园所珍藏的《吕西村墨宝》时,才明白这本已有180年历史的书帖,原来是以磨成泥的黄金临在红色朱笺上,故而称“朱笺金泥”!

姚梦桐说,看到被台湾人誉为“金石学宗师”的吕西村(1784-1855),用金泥临摹自魏晋南北朝到清代的各种书体,那种震撼简直无法形容。

吕西村是在1834年为友人临摹这本《吕西村墨宝》,邱菽园1893年左右便已得到此书帖并视之为宝,曾四处找人将之刻印流传,但无人敢承接。他后来抽出其中几页,以“西法精拍(拍照),古锦装潢”的方式制成书帖,将之流传。

在自创《天南新报》介绍书法家作品

邱菽园8岁时便随父到新加坡,15岁回家乡海澄受教育,20岁在乡试中举人,21岁上京会试落第,23岁因父病重回到新加坡继承百万财产。他因多才、多情又一度多金,除了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往来频密,也借助他所创立的《天南新报》为平台,举荐和介绍过境或寓居本地书法家的作品,让新加坡增添文化气息。

他在1896年创“丽泽社”,隔年再创“群乐社”,让流寓这里的文人墨客切磋交流。

1927年,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李瑞清的侄儿李健(李仲乾)为倡办尊孔大学南来新加坡筹款,在中华总商会举行诗文书画篆刻展,开启了文人墨客在总商会办展览的风气。邱菽园当时领导本地文人推荐这一书画展。李健之后,何香凝、高剑父也在那里办过展览。

1928年,邱菽园曾为寓居本地的著名书法家谭恒甫的《字谱》写序,1929年,他以南洋书画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参与评选书法工作,自己的画作还参展。

邱菽园为“文化推手”的重要实例

姚梦桐还整理了下述文坛画坛事迹,作为邱菽园曾是本地“文化推手”的重要实例:

◆为朝鲜书法家尹溪石代订“润格”

邱菽园曾于1898年2月12日在《叻报》为南来草圣尹溪石代订“润格”,即刊登尹溪石住在牛车水悦生客栈的消息,以及替人写书法的规格与收费(润笔费)。

邱菽园后人家中还藏有尹溪石的一幅草书《桃花源记》。尹溪石自1887年便往返于江南一带,当时名气很大。

除了尹溪石,邱菽园也曾在报章上推荐许纶亭、潘飞声、林筠台等人的墨宝。

◆1886年新加坡已有卖字画活动

姚梦桐也在邱菽园的珍藏中看到钟德祥写于甲辰年(1904)的一首诗“乘桴老作海南游,浩荡难驯万里鸥。独我往时原落落,与人偕处亦油油。沧桑过眼真如瞥,将相容头睹可羞。天地蘧庐散沙聚,亦须回首惜蜉蝣。”

他经考究得知钟德祥曾在清廷为官,甚至在越法战争中到边界督军,只是后来落魄,曾于1886年、1902年和1904年三度到新加坡卖字。这显示早在1886年,已有中国文人到新加坡卖书法筹游资。

◆邱菽园在116年前的自我写照

戊戌变法失败后,支持维新变法的邱菽园意志消沉,寄情风月诗酒。1898年10月,他请潮州画师余涛为他作《风月琴尊图》,此画是他当时的自我写照。

之后他邀各地诗人名士约50人给“风月琴尊图”题诗,并汇集成册,当中包括曾宗彦、潘飞声、丘逢甲、丘树甲、王恩翔、林鹤年、伍德彝、陆继俨、 梁伯鸣、康有为、林祇曾、谭彪、林鸿荪、霍朝俊、李季琛、康逢吉等。

这一画册让大家有机会看到那一时期广东、福建名士之书法艺术风采,也看到百多年前新加坡传统文人的墨宝。

◆120年前的荣余庵花鸟虫草册

1893年,邱菽园在福州结交满族画家荣庆(字余庵),请他做了“长白荣余庵花鸟虫草册”(共八幅画)。1894年,他首次拿此画册给友人欣赏,并陆续邀请名人墨客、社会贤达为心爱的画册题字。

最早在画册题字的是林丰年、马兆麟,接着余涛、汪慧庵、谭彪、霞公(江孔殷)、李健、戴培基、戴培元(中华民国驻槟城领事)也陆续题字。本地先驱人物林义顺和林文庆还以英文题字。

◆邱菽园与林则徐曾孙结拜为兄弟

邱菽园的收藏中有因虎门销烟而名声大噪的湖广总督林则徐(1785-1850)的法帖。原来,林则徐曾孙林炳章(惠亭)1902年访新时便与邱菽园结拜为兄弟,还把收录着“林则徐节录圣教序”的册页送给了邱菽园。

姚梦桐从册页中的文字推测册页原为吕西村(世宜)所藏,后为林炳章所得,他再把册页转送给邱菽园。

◆收藏90年《寿梅图》与早期文人雅士

邱菽园生活的年代,文人雅士还延续着结社赋诗的传统,遇好友做寿便赋诗、挥毫和赠画,在作品上盖上知己所赠印章等,风雅一番。

1924年,邱菽园与一群流寓星洲的风雅之士结成“星洲檀社”。他在这一年庆祝五十大寿时,檀社社友、同济医院名医颜怡园(颜文浩)为他做《寿梅图》,留下反映上述精神特征的可贵文物。

姚梦桐发现画作的起首章“诗酒痴”乃朱愚谷所刻,压角章“磊磊落落”则是孙裴谷的作品,为此觉得此画对本地美术史意义非凡。孙裴谷曾于1922年创办“新加坡华侨美术学院”,但今天要一睹他的作品非常不易,《寿梅图》总算让本地的美术研究者有机会满足好奇心。




“澳门婆”传统 “南洋婆”豪迈 “上海婆”气派 后人细说孙中山的三个女人

2014年03月10日 谢燕燕 报道

三八妇女节当天,73岁的孙必达在晚晴园畅谈孙中山生命中三位重要女性的事迹。她们是孙中山的元配卢慕贞、红颜知己陈粹芬和夫人宋庆龄。

退休前从事酒店管理行业的孙必达是孙中山的曾侄孙,即孙中山大哥孙眉的曾孙。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动荡、战乱,再加上复杂的政治因素,即使同为孙家人,未必有机会谋面。孙必达是唯一见过中国近代史上几位重要女性,包括卢慕贞、陈粹芬、宋庆龄和宋美龄的孙家后人。

往事如烟,孙必达却清晰地记住三位孙夫人的风采与特点,详述了他与“澳门婆”(卢慕贞)、“南洋婆”(陈粹芬)和“上海婆”(宋庆龄)的特殊关系。

卢慕贞(1867-1952)是裹着三寸金莲的典型传统中国农村妇女。脾气虽然有些急躁,却是为丈夫生儿育女,默默持家的贤妻良母。

陈粹芬(1874-1962)则是陪着孙中山闯荡江湖,出生入死的神秘“侠女”。她死心塌地跟着孙中山搞革命,功成身退,为人讲义气,从不计较身份。

宋庆龄(1893-1981)出生书香世家,受过良好西方教育,谈吐优雅,气质高贵,充满睿智,言语风趣幽默却非常有主见,是完全有资格当“国母”的特殊女性。

孙必达指出,三位女性出身背景、身份个性、人生阅历不同,并在不同人生阶段走进孙中山的生命。她们和他的关系也很不一样。卢慕贞比孙中山小一岁,陈粹芬比他小八岁,宋庆龄则比孙中山小了27岁。

旧式妻室卢慕贞

卢慕贞与孙中山同是中山人,17岁在父母安排下嫁给当时18岁、还未到香港学医的孙中山。两人之间育有一男二女,即孙科、孙娫与孙婉。

从1884年与孙中山结婚,直到1915年办理离婚,卢慕贞与孙中山的夫妻缘分持续超过30年,当中聚少离多,但据孙必达说,孙中山还是很照顾这位元配,经常给她写信,有钱时便给她寄家用。卢慕贞因长时间生活在澳门,孙家后人称她“澳门婆”。

孙中山被清廷追捕时,卢慕贞曾带着子女到夏威夷檀香山投靠孙眉,后来随孙眉迁至九龙牛池湾,1910年举家搬到槟城,民国成立后到过南京和翠亨村与孙中山相聚,之后就在澳门定居。

孙必达是在1947年6岁时,首次在澳门见到卢慕贞,当时卢慕贞和孙科的岳母一起住在孙科为她们建的大房子里。她还给调皮的孙必达取了个小名儿叫“达叔”。

在孙必达的记忆里,卢慕贞不懂英文或普通话,只讲中山话。孙中山对她的最大影响是让她成了虔诚基督教徒,年纪很大时还经常上主日学。她1952年去世时,澳门政府给她办了隆重的基督教葬礼。

巾帼英雄陈粹芬

祖籍福建同安但在香港出世的陈粹芬,是孙中山1890年在香港求学时,由陈少白介绍的红颜知己,两人一生相处时间约24年。

不管是在澳门行医、到日本避难,还是到南洋密谋起义,陈粹芬一直是跟在孙中山身边,为他洗衣煮饭、为他铤而走险的革命伴侣。孙必达说,陈粹芬与孙中山的革命同志非常熟络,大家称她“四姑”,她后来一直称孙中山为“总理”。

孙中山1914年表明要与宋庆龄在一起时,当时与孙眉一家生活的陈粹芬,决定再回到南洋经营树胶园,为孙家的生计寻求出路。此后她便在槟城、怡保独自生活,还在那里领养了友人的女儿苏仲英(孙必达的母亲)。她是在1931年,在孙科的请求下回广州与孙家团聚。

陈粹芬既是孙必达的曾叔母,也是他的外婆。她1931年带着已改姓孙的仲英回广州念书时,正好孙眉的孙子孙乾(孙必达的父亲)从日本留学回广州。没想到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姑侄竟然爱上对方。



家人为了拆散他们,把孙乾送到意大利的军校深造,还把孙仲英安排到夏威夷求学。没想到孙仲英1935年毕业后,没回广州而是直接到意大利与孙乾结婚。两人后来生了五个儿子,孙必达排行第三。陈粹芬此后一直和他们在一起生活。

孙必达记忆中的“阿太”,年轻时是个巾帼英雄,年迈时是个非常疼爱孙子的慈祥祖母,不曾骂过他们一句。她临终时掏出珍藏了一辈子的两件东西,即“总理”(孙中山)送给她的怀表和戒指。

母仪天下宋庆龄

刚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的宋庆龄,是因为担任孙中山秘书的姐姐宋霭龄要结婚,自告奋勇接替姐姐而在日本与孙中山邂逅。她原本就对孙中山充满敬仰与爱慕,尽管两人年龄差距大,却很快变得亲密无间,不过两人相处时间只有12年左右。

孙必达说,留美的宋庆龄和讲得一口流利英语的孙中山称彼此为“亲爱的”,孙中山称卢慕贞为“科母”(孙科之母),陈粹芬称孙中山为“总理”,由此可见,孙中山对三位女性的感情是不一样的。

孙必达的祖父母早逝,他父亲孙乾从1921年至1924年,曾和孙中山、宋庆龄一起生活在广州大元帅府。孙中山当时安排孙乾和他哥哥在广州求学,宋庆龄周末时便去接兄弟俩。孙中山1925年在北京去世时,孙乾和哥哥还在广州读书。

因时局和政治原故,后来去了香港的孙必达是在1979年才第一次在北京见到宋庆龄。她第一眼见到孙必达时便用英语说:“彼得(孙必达的洋名),你长得和你父亲一模一样!”孙必达叫她“曾祖奶奶”(great granny),她却要他喊她“奶奶”(grandma)就好了。

孙必达说,祖籍海南文昌的宋庆龄的广东话不行,普通话带有宁波音,两人因此用英语沟通。从1979年直到宋庆龄于1981年5月底逝世前,两人见了好几次面。宋庆龄弥留时,孙必达还在她病榻边。

还未与宋庆龄谋面前,孙必达曾在台湾见过蒋介石夫人宋美龄。他发现这两位分隔在海峡两岸的姐妹,无论是气质举止,还是说话的声音语调都非常相似。

孙必达说,留美的宋庆龄和讲得一口流利英文的孙中山称彼此为“亲爱的”,孙中山称卢慕贞为“科母”(孙科之母),陈粹芬称孙中山为“总理”,由此可见,孙中山对三位女性的感情是不一样的。
“澳门婆”传统 “南洋婆”豪迈 “上海婆”气派 后人细说孙中山的三个女人
谢燕燕
2014年03月10日
  • 孙必达在晚晴园讲述他复杂的家史,特别是他与卢慕贞、陈粹芬和宋庆龄的相处经历。(林国明摄)
孙必达是孙中山的曾侄孙,是唯一见过中国近代史上几位重要女性,包括卢慕贞、陈粹芬和宋庆龄的孙家后人,而且能清晰地记住这三位孙夫人的风采与特点。
谢燕燕 报道
chiayy@sph.com.sg
三八妇女节当天,73岁的孙必达在晚晴园畅谈孙中山生命中三位重要女性的事迹。她们是孙中山的元配卢慕贞、红颜知己陈粹芬和夫人宋庆龄。
退休前从事酒店管理行业的孙必达是孙中山的曾侄孙,即孙中山大哥孙眉的曾孙。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动荡、战乱,再加上复杂的政治因素,即使同为孙家人,未必有机会谋面。孙必达是唯一见过中国近代史上几位重要女性,包括卢慕贞、陈粹芬、宋庆龄和宋美龄的孙家后人。
往事如烟,孙必达却清晰地记住三位孙夫人的风采与特点,详述了他与“澳门婆”(卢慕贞)、“南洋婆”(陈粹芬)和“上海婆”(宋庆龄)的特殊关系。
卢慕贞(1867-1952)是裹着三寸金莲的典型传统中国农村妇女。脾气虽然有些急躁,却是为丈夫生儿育女,默默持家的贤妻良母。
陈粹芬(1874-1962)则是陪着孙中山闯荡江湖,出生入死的神秘“侠女”。她死心塌地跟着孙中山搞革命,功成身退,为人讲义气,从不计较身份。
宋庆龄(1893-1981)出生书香世家,受过良好西方教育,谈吐优雅,气质高贵,充满睿智,言语风趣幽默却非常有主见,是完全有资格当“国母”的特殊女性。
孙必达指出,三位女性出身背景、身份个性、人生阅历不同,并在不同人生阶段走进孙中山的生命。她们和他的关系也很不一样。卢慕贞比孙中山小一岁,陈粹芬比他小八岁,宋庆龄则比孙中山小了27岁。
旧式妻室卢慕贞
卢慕贞与孙中山同是中山人,17岁在父母安排下嫁给当时18岁、还未到香港学医的孙中山。两人之间育有一男二女,即孙科、孙娫与孙婉。
从1884年与孙中山结婚,直到1915年办理离婚,卢慕贞与孙中山的夫妻缘分持续超过30年,当中聚少离多,但据孙必达说,孙中山还是很照顾这位元配,经常给她写信,有钱时便给她寄家用。卢慕贞因长时间生活在澳门,孙家后人称她“澳门婆”。
孙中山被清廷追捕时,卢慕贞曾带着子女到夏威夷檀香山投靠孙眉,后来随孙眉迁至九龙牛池湾,1910年举家搬到槟城,民国成立后到过南京和翠亨村与孙中山相聚,之后就在澳门定居。
孙必达是在1947年6岁时,首次在澳门见到卢慕贞,当时卢慕贞和孙科的岳母一起住在孙科为她们建的大房子里。她还给调皮的孙必达取了个小名儿叫“达叔”。
在孙必达的记忆里,卢慕贞不懂英文或普通话,只讲中山话。孙中山对她的最大影响是让她成了虔诚基督教徒,年纪很大时还经常上主日学。她1952年去世时,澳门政府给她办了隆重的基督教葬礼。
巾帼英雄陈粹芬
祖籍福建同安但在香港出世的陈粹芬,是孙中山1890年在香港求学时,由陈少白介绍的红颜知己,两人一生相处时间约24年。
不管是在澳门行医、到日本避难,还是到南洋密谋起义,陈粹芬一直是跟在孙中山身边,为他洗衣煮饭、为他铤而走险的革命伴侣。孙必达说,陈粹芬与孙中山的革命同志非常熟络,大家称她“四姑”,她后来一直称孙中山为“总理”。
孙中山1914年表明要与宋庆龄在一起时,当时与孙眉一家生活的陈粹芬,决定再回到南洋经营树胶园,为孙家的生计寻求出路。此后她便在槟城、怡保独自生活,还在那里领养了友人的女儿苏仲英(孙必达的母亲)。她是在1931年,在孙科的请求下回广州与孙家团聚。
陈粹芬既是孙必达的曾叔母,也是他的外婆。她1931年带着已改姓孙的仲英回广州念书时,正好孙眉的孙子孙乾(孙必达的父亲)从日本留学回广州。没想到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姑侄竟然爱上对方。
- See more at: http://origin-realtime.zaobao.com.sg/news/singapore/story20140310-318945#sthash.aWwcGCio.dpuf